摆脱“外援依赖症”,中超迎接本土球员崛起
2025-08-15
中超第17轮比赛激烈展开,国安在主场1-3不敌申花,浙江队以3-1战胜玉昆,深圳新鹏城则以4-0大胜青岛海牛…… 进球连连,然而观察进球名单就会发现,那些功勋卓著的球员——如米特里策、韦斯利、阿苏埃,无一例外都是外援。这样的联赛形式何其可悲?简直像是一部“外援群雄传”连续剧。俱乐部老板深谙此道:战绩不佳?立刻动用“金钱杠杆”,请来洋枪力挽狂澜!随之而来的是外援们一飞冲天,身价一个比一个高,战斗力一个比一个惊人——而本土球员呢?只能坐在替补席上,仿佛现实版的“葛优躺”,眼巴巴地望着球场,心生茫然。
“投入金钱”短时间或许有效,但岂非本土青训岌岌可危? 联赛进入下半程,保级和争冠压力山大,俱乐部渐变成了“投入金主”的天下——究竟哪个外援更能“骗过去”,谁就可能扭转乾坤。新引进的球员迅速适应比赛,毫不费力地拯救球队于危局,效果几可与“灵丹妙药”相提并论。然而这种方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,甚至隐藏着毒瘤:关键位置被外援稳固占据,本土球员的成长空间被残酷地挤压。当一线球队的组织、得分甚至防守任务全被外援包办,本土球员仅余“保护球大师”和“为外援跑位打配合”的宿命。让人尴尬的是,很多中超比赛中本土球员竟然整场没一次射正!当整支球队的技战术核心和攻击关键都依附于外援,本土球员只能沦为“棋子”,何来成长之说?
与此同时,看看邻国日韩联赛,完全是另一幅“内卷”图景。K联赛和J联赛并未引入外援,而是持续向内部挖掘潜力。本土球员在激烈竞争中崭露头角,顽强地磨砺出足以与欧洲对抗的球星。孙兴慜、三笘薰、金玟哉等人的兴起,归功于逐渐内部培养出的精英选手。而我们呢?我们卷的是“金元外援”,卷的是哪位老板愿意大肆投入资金,本土球员则在“金元风暴”中只能“躺平”待售。
这种“外援依赖症”已将中超推入恶性循环:外援掌控比赛控制权与策略设计,本土球员沦为陪衬,整体技战术素养得不到提升。2023赛季中超外援进球占比高达64.7%,令人震惊!当比赛成败取决于少数外援的一念之差时,联赛整体技战术的多样性与竞争的平衡便成了空中楼阁。本土球员处于低竞争、低决策压力的环境中,如同青蛙被温水般,国家队在急需人才之际,谁应该负责?
解药何在? 中超欲成为本土球员的“熔炼炉”,须大刀阔斧:
设立外援限制与鼓励年轻球员上场政策: 严格执行外援注册和出场次数限制,同时鼓励年轻球员上场比赛,并考虑提供补贴。建立健全的青少年竞赛系统,防止俱乐部“偷懒”,真正给年轻人施展本领的机会。
制定“青训奖励机制”: 对成功输出高质量青训球员的俱乐部,应在联赛分红、引援补偿等方面给予实质性奖励,让青训投入有回报。
俱乐部长期表现考核: 将本土球员培养成效、对国家队的贡献纳入俱乐部联赛准入和评比的核心指标,引导俱乐部的长期规划眼光。
短期成绩固然诱人,但牺牲中国足球未来基石实在不值得。当看台上传来震耳欲聋的“退钱”声,当国家队再次遭遇挫折,那些记录在外援名册上的昂贵球员,是否能够填补我们失去的明天呢?
中超的精彩不应永远依赖“洋枪”威力。俱乐部必须了解:真正的“宝藏”也许并不在天价外援市场,而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耐心培养的幼苗之中。当本土球员不再适应“葛优躺”的模式,当我们的联赛敢于将注意力内移——那时,中国足球春天将近在咫尺。
对此,你又怎么看?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观点!
保持关注,莫让迷失!
作者:枫桥落夜
2025-07-20 北京